小时候,当冬季来临,冷风呼啸的时候,总会将带壳的花生围在煤炉四周,伴随着炉子升腾的烟火,散发着焦香的烤花生就出炉了。
围炉煮 茶 ©汕尾日报新媒体
在中国,花生是吉祥喜庆的象征,也是烟火人间里的江湖侠客。它就像电影里的黄金配角,单枪匹马,也可以赢得世人的瞩目。“花生配酒,越喝越有”,酒精的绝佳搭档,非花生莫属!与知心好友闲坐街边小摊,在觥筹交错间畅意人生,快乐本就如此简单。
但你知道吗,今天广受欢迎的花生,竟然也才活跃了几百年。这么看来,花生个头虽小,但能量可着实不容小觑。
清乾隆宜兴窑紫砂象生盂 ©浙江省博物馆
其实,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和江西修水山背文化遗址,都出土过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碳化花生种子,不过在明代以前,文献里却从未出现过花生的身影。所以,现在驰骋餐桌的花生很可能是从南美洲,漂洋过海传入中国的。
粉彩像生瓷果品盘 ©故宫博物院
15世纪末,个头娇小的花生,跟着海外归来的商船到达了东南沿海地区,随后不断向北方传播,因为传入时间早,人们习惯称这种花生为本地花生。到了19世纪后期,大花生先是来到了山东半岛,后来又走向全国。据《平度州乡土志》记载:“同治十三年(1874),州人袁克仁从美教士梅里士乞种数枚,十年始试种,今则连阡陌矣。”
河南正阳花生田 ©凤凰天中,高万宝摄
后来,随着花生花开遍野,适应中国物候条件和栽培环境的花生品种逐渐丰富起来,花生的经济效益不断凸显,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还被赋予了“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等文化内涵,终于在异国他乡赢得了一席之地。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是粉皮白肉,一荚两粒型花生,但其实花生家族派系众多,包容性极强,亲戚们不仅个头有大有小,就连“肤色”也不尽相同。在“双胞胎以外”,多胞胎更是常见,一荚3至4粒果仁还不算稀有,有时甚至能长出6粒。
常见花生品种图鉴 ©华夏风物
深入了解过花生你就会发现,它恐怕是你很“熟悉的陌生人”。在中国,分布最广、栽培面积最大的当属大花生,它们通常一荚两粒,包裹果仁的皮呈粉色,或深红色,主要分布在北方大花生区,以及长江流域的夏作花生区,例如平度大花生、大荔花生。但是身型娇小的花生也并不少见,钟祥花生生食鲜脆,炒熟后香味浓郁;铜仁珍珠花生如珍珠般玲珑饱满,油炸过后是常见的下酒菜。
平度大花生 ©乡趣农旅
不管是粉皮还是红皮,红色系花生大多口感微甜,但是相比白皮花生而言,出油量一般偏少,适合生食或煮粥。来自福建清流的赖坊花生,一荚多为3至4仁,脆嫩润滑、细腻无渣,有“圣果”之称,由它制作的赖坊花生炖肺边肉,滋阴败火、清甜润肺。而河南的正阳花生出油率则比一般红皮花生高,据说,由它和正阳三黄鸡爆炒后制作的正阳花拌鸡,还是宫保鸡丁的前身。
(左)宫保鸡丁, ©摄图网;(右)正阳花拌鸡, ©豫记
在红皮花生以外,出油量较大的白皮花生,很适合被用来榨花生油,小白沙花生、白玉花生、冀花113号都是常见的白皮花生。而云南还有一种黑花生——云南小粒黑花生,通常一荚3至5粒,可不要以为它坏掉了,人家就长这个模样,蓟县紫皮花生也是黑花生的一种,包裹花生粒的皮呈紫黑色,具有高硒、高钾、高蛋白、高精氨酸的特点。此外,云南还有一种七彩花生,它身穿“豹纹”大衣,好看又好吃。
白玉花生 ©DC农业
在中国,花生种植区域非常广泛,不过,受种植区气候、土壤等因素影响,各地的花生品种不尽相同。例如,在西北内陆地区,土壤以PH值为中性的沙土为主,这里种植的多为一年一熟的大花生;在长江流域,丘陵红壤和黄壤土居多,土壤PH值也低,花生一年两熟,不仅有普通的大花生,也有珍珠豆般的小花生。
中国花生不完全地图 ©华夏风物
作为最早引入大花生的地区,山东不仅拥有悠久的花生种植历史,还给当地食品加工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青岛平度大花生、威海文登大花生、烟台大花生、荣成大花生都是颗粒饱满的优质花生,其中鲁花11号更是高产量的油用大花生,以生产花生油为主的山东鲁花集团,每年花生油生产能力可达90万吨以上,而采用古法压榨技艺的胡姬花花生油,为了得到精品花生油,宁愿以低出油率为代价,只榨取第一道花生自然本油。
花生油 ©微崂山
辽宁葫芦岛的兴城花生色泽鲜艳,脆而不硬、香味浓郁,以它为原料制作的花生糕,在经过了上百次木棒的捶打后,酥香掉渣。据说,当年乾隆皇帝东巡时,吃到花生糕后龙颜大悦,当场为店家赐名“御兴德”,直到今天,这家店的花生糕依然广受欢迎。
兴城花生 ©网络
早在1996年,河北正滦县就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花生之乡”。滦县地处河北省东北部,滦汕、沙河平原冲积扇的中轴地带,是国家级商品油料生产基地县,这里的滦县花生形似蚕茧,果尖呈鸡嘴型,粒大饱满,含油率高。因为滦县地处天津东边,清末年间运往海外的时候要从天津港出发,所以滦县花生也被称为“东路花生”。
滦县花生 ©福达花生网
被黄河故道穿境而过的河南民权县,土壤以潮土类、黄潮土亚类细砂土为主,非常适合花生的生长,这里的民权花生粉皮大果,富含天然亚油酸,高油高产,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陕西大荔县城南,有一片广阔的沙丘地带,这里土质疏松,适宜花生根系发育,加之渭河、洛河从境内流过,灌溉条件优越,所以生长的大荔花生粒大饱满,品质卓越。
大荔花生 ©三秦资讯
北方虽然是大花生的主产区,但并非只生产大花生。地处东北早熟花生区的扶余市,雨热同步,土壤以江河淤沙土质为主,土地全年冻化交替,干湿更迭,独特的土壤环境能够从源头上杜绝黄曲霉毒素等多种霉菌的滋生。这里生产的扶余四粒红花生果皮呈鲜红色,单粒偏小,味道香纯,营养丰富,多为一荚四粒的“多胞胎”品种。
扶余四粒红花生 ©网络
南方,不仅盛产小花生,也流传着小花生的花式吃法。福建晋江的衙口花生,因种植在通透性好的沙壤土上,花生根系很发达,长出的花生虽然属于中小粒种花生,但是大小均匀,香脆饱满。当地的永兴牌衙口花生,选择色泽鲜美、颗粒饱满的衙口花生,制作的花生小食“入口无渣,食之不腻”,不仅在八闽大地广受欢迎,还是海外游子思乡时的心灵慰藉。
农民正在晾晒衙口花生 ©晋江三农
在福建会吃花生的地方可真不少。龙岩咸酥花生以酥、脆、香闻名,据说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当地就开始了花生的精细化焙制技艺。武平的岩前石灰酥花生,利用来自太阳的自然光线,和石灰石的吸水作用,代替传统的烘烤脱水步骤,制作的花生还能起到润肺化痰、健脾养胃的食疗效果。而清流的赖坊花生炖肺边肉,汤口清甜,滋阴败火,是地道的当地美食。
龙岩咸酥花生 ©文旅龙岩
地处广东博罗东南沿江丘陵区的观音阁镇,拥有深厚的潮沙土,土质肥沃,雨热适中,这里的观音阁花生皮薄肉实、荚果小巧、酥脆香甜,炒熟后非常受游客欢迎。当地人一般先在大锅中放入颗粒均匀的河砂,然后大火将河砂炒热,再放入花生,让花生在炒制过程中受热均匀,经过上千次的翻炒后,香中带甜的花生才能炒好。
炒熟的观音阁花生 ©惠报电商
在小花生中,来自湖北的钟祥花生凭借着生食鲜脆、熟食香浓的特点声名远播。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钟祥市,热量充足,雨量适中,雨热同期的特点非常适合种植花生,此外这里的土壤以黄棕壤土、灰油沙土、砂壤土为主,土壤肥沃,疏松透气。钟祥花生属于典型的小粒花生,荚果呈茧形,壳薄仁实,酥香可口,当地人常说:“吃钟祥花生能养生,吃了钟祥花生不想荤。”
钟祥花生 ©网络
拥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湖北大悟县,地处大别山西段,境内山峦叠嶂、丘陵起伏,土壤中含有多种矿物质,这也使得生长在这里的大悟花生吸足了土壤中的养分。在大悟县,花生被看作吉祥之物,订婚时,男方送聘礼后,女方要回赠花生以示婚事已定,而在民间宴席中,第一道菜通常也是花生。
大悟花生播种图 ©中国摄影报活动
在神秘的梵净山地区,水网密布,土层肥沃,这里生长着遐迩闻名的铜仁珍珠花生。这种花生荚果小,果壳薄,双仁多,果粒如珍珠般精致饱满有光泽,细嫩香脆,口感回甜,用热油炸上一碟就是深受欢迎的下酒菜。
梵净山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其实,中国各地都有油炸花生米的习惯,不过受各地食俗的影响,各地的花生米也有差异。在无辣不欢的川渝地区,花生米也躲不过被辣包围的命运,家喻户晓的酒鬼花生就是其中的代表。此外,以花生为主料制作的天府花生酥糖、蜜桂花生糖,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是远销港澳的畅销特产。
酒鬼花生 ©酒鬼花生微信公众号
来到彩云之南,这里绚烂多彩,连花生都是缤纷的模样。云南小粒黑花生,富含多种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那层彰显着“黑化”的“战袍”,实则是满含花青素的宝贝。同样花青素含量远超普通花生的,还有七彩野地花生,这种花生主要产自云南普洱孟连,这里是喀斯特地貌覆盖的原生山林台地,土壤为肥沃且疏松的高原红砂土,非常适合花生的生长。据说,七彩花生还曾是傣族王室的贡品,一度成为深受保护的宫廷种源。
(左)云南小粒黑花生, ©京东;(右)云南七彩花生, ©京东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白胖子”。躲进果壳,深埋地下的花生,从不争抢表面的风头,它脚踏实地、埋头生长,默默长出累累硕果,给人们提供丰富的滋养。在寒冷的冬日,趁着和朋友聚会的当口,来上一碟花生米,配上甘醇的小酒,和三五好友促膝长谈,舒适惬意的人间烟火,大概就是这样吧。
©摄图网
参考文献:
[1]陈明,《花生在中国的引进与发展研究(1631-1949)》,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9.11.
[2]王宝卿、王思明,《花生的传入、传播及其影响研究》,《中国农史》,2005.01.
文丨Chen
百科编辑丨史丹彤、朱奕灵
图片编辑丨雪哥
封图丨摄图网
来源丨华夏风物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微信二维码
版权所有北京世研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30544号-1
Copyright ©2003-2019CRC Media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