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糕寓意稍云深,
白色如银黄色金。
年岁盼高时时利,
虔诚默祝望财临。”
满含祝福与期盼的年糕,作为年节时期的传统美食,承载着人们“年年高”的美好愿望,因为它质地粘软,所以南北方都有在小年供奉年糕的习俗,为的就是用粘软的年糕“黏住”灶王爷的嘴,以防他去玉帝那里打小报告。
香煎年糕 ©诗画浙江文旅资讯
在中国,除了送灶神外,二月二、中元节、下元节等传统节日中,年糕都是必不可少的贡品。在上海,二月二这天要重新蒸煮春节留下的年糕,祭祀土地神,迎接春耕生产的到来;在浙江温岭,中元节斋祭用的“糕干胚”,下元节斋祭用的“嵌糕”已经成了当地极受欢迎的早餐。
温岭嵌糕 ©带你吃遍宁波
农耕社会中,稻米是珍贵的财富,将其磨粉制成的年糕,可以说是人们心中的“吉祥物”,人们将其幻化成如意、五福、六宝、元宝等形状,向神明献上最真挚的祝祷。一块小小的年糕,折射的是中国农业社会的发展历史,体现的是延续千年的民俗文化。
表示“年年有余”的年糕 ©成都商报
据说,远古时期,有一种叫做“年”的怪兽,在寒冬腊月捕食困难的日子里,它会下山捉人充饥。为了避免百姓受到伤害,“高氏族”部落在年兽下山觅食之前,将食物搓成长条,放在门外给年兽果腹,年兽吃饱后就不会伤害百姓了。后来这种躲避“年”兽的方法传了下来,因为食物是高氏所制,于是人们将“高”和“年”联系在一起,称这种食物为“年糕”。
罗田肉糕 ©网络
这种充满神秘色彩的传说,一方面说明年糕出现的时间很早,一方面也说明它在人们的生活中确实很重要。由稻米制作的年糕,其来源必然伴随着稻作历史的发展。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保存完好的水稻种子,说明早在7000年前,水稻已被人工种植,而以稻米为原料制作的年糕,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周礼》中。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水稻种子 ©微醉说历史
《周礼》有“糗饵粉餈”的记载,这里的“粉餈”就是早期的年糕,它由蒸熟的黍米、稻米捣碎后制成,还粘有豆屑。汉代,人们把又粘又软的糕块食物叫做“饵”、“糍”,现在很多地方还有叫这些名字的小吃,而扬雄的《方言》则出现了“糕”的称谓,这一说法在魏晋南北朝时已很流行。
恩施糍粑 ©原生素
随着“糕”在人们日常饮食中越来越重要,人们就将对生活的期盼和祝福寄托在这块小小的“糕”上,并在重要的节日里,以“糕”为媒,祈求神灵保佑。唐代冯贽在《云仙杂记》中,就记载了洛阳人家在正月十五“食玉粱糕”的故事,这大概是目前所知春节期间吃糕的最早记载。
明嘉靖年间的《姑苏志》有“二日食年糕,曰撑腰”的说法,崇祯年间刊刻的《帝京景物略》写道“正月元旦,夙兴盥漱,啖黍糕,曰’年年高’”。到了清代,苏州文士顾禄在《清嘉录》里写道:“黄白磊砢,俱以备年夜祀神,岁朝供先及馈贻亲朋之需”,可见,年糕已是各地年节时期不可错过的节令食物。
撑腰糕是江浙一带二月二时吃的一种传统美食,由新年没吃完的年糕油煎加热后制成。 ©情调苏州
©网络
作为中国的传统美食,受各地食俗的影响,年糕有着不同的模样。除了白白胖胖的年糕条、年糕块外,人们也将对未来的希冀融入到年糕的外形上,把它做得喜庆吉祥。流行于福建、台湾的红龟粿,由糯米制成,外形是一只红色的长寿龟,这是当地常见的节日祭祀供品。广东、福建地区的“笑脸娃娃”发粿,在糕体蒸煮过程中,表面因受热膨胀,从而开裂成一朵盛开的花,寓意着发大财、发好运。
不辍旧物馆藏民国时期制作红龟粿的龟印 ©人民网
受各地物候影响,不同地方的年糕拥有不同的“底色”。在稻米的主场南方,这里的稻米不仅品质优异,而且种类繁多,这也给当地的年糕提供了多样甚至独特的原料选择,例如制作弋阳年糕选用的弋阳大禾米谷,就是弋阳当地的特色稻米。而在各类粮食作物蓬勃生长的北方,年糕通常由杂粮制成,其中黍米是很重要的原料,加入它制作的年糕粘性十足,例如塞北黄米糕。
廿八都铜锣糕是融合了多种食材的“混搭年糕”,来自浙闽赣三省交界处的江南古镇廿八都,它蕴含着大山的厚重神秘和江南的精致细腻,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年节糕点。 ©江山新闻网
佳肴美馔,人间至味,可搭百味的年糕哪块最合你的心意呢?
美味年糕地图 ©华夏风物
水网密布的浙江,山环水绕、稻米飘香,悠悠辗转的石磨碾出洁白细腻的米浆,清香四溢。说到浙江的年糕,名声最大的当属宁波水磨年糕,而位于宁波江北区的慈城镇,更是有“中国年糕之乡”的美誉。凝结着慈城老百姓智慧和辛劳的慈城年糕,在人们“年糕年糕年年高,来年更比去年好”的企盼中,走过了千百年,正如冯骥才说的那样,慈城年糕已然成了“慈城食文化的历史名牌”。
年糕胖 ©诗画浙江文旅资讯
据说,由干粉加水手捏而成的年糕,不仅口感不好还容易开裂,于是清朝同治年间一个叫陈培基的农民,仿照豆腐的制作方法,把米用水浸透,然后水磨成浆,制成了光滑细嫩的水磨年糕。据慈城年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谢大本介绍,制作慈城年糕最好的原料是慈城地区产的晚熟粳米,它米粒大、粳糯适中并且带有粘性,和慈城的山泉水搭配是慈城年糕好吃的秘诀。
正在磨浆的水磨年糕 ©舌尖上的中国2
近些年,随着各地饮食习惯的融合,慈城年糕也不断推陈出新,制作了各式花色的年糕。首批浙江中华老字号“冯恒大”就开发了大头菜年糕、苔菜年糕等新式年糕,它们和以三北豆酥糖、赤砂糖和笋丝咸菜为馅的传统年糕一起,成为了慈城年糕江湖的重要一员。可甜可咸、可配万物的慈城年糕,不管是做“灶君菩萨伸手捞”的荠菜肉丝炒年糕,还是“吃得嘴角生大泡”的糖炒年糕,都是不错的选择。
荠菜年糕炒膏蟹 ©摄图网
在“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江西,丰收时的图景如梦如画,那是稻米绘成的诗画田园。在江西省弋阳县,有一种介于糯稻和籼稻之间的特色粳稻良种——大禾米谷,它要在弋阳湿冷的水田里生长150天左右才能收割,被称为江西四大名米之一。因为大禾米谷微量元素多且胶稠度高,非常适合做成年糕,也就是弋阳大禾米粿。
大禾米穗 ©益农淘总站兴胜优选窑塘店
传统的弋阳年糕要经过“三蒸两百锤”的工序才能制作完成,经过三次蒸制,两百次捶打的年糕,软糯拉丝,不粘不腻,自唐代以来,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不仅是年糕中的上品,还曾是古代的贡品,有“年糕之尊”的称号,现在还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正在经历捶打的弋阳年糕 ©中国网,中国网记者栗卫斌摄
每逢新春佳节,弋阳人就会制作大禾米粿,以祭祀先祖、馈赠亲友,欢度新年,被做成小猪、玉兔等各种动物形状的大禾米粿,寄托着人们期盼来年兴旺发达的愿望。口味纯正的弋阳年糕,柔软细腻又韧性十足,蒸、炒、烤、煮都很方便,切成片后和肉丝、冬笋、青菜、豆芽一起翻炒,是常见的家常美味。
炒年糕 ©摄图网
相传,苏州的年糕和伍子胥有关。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建“阖闾大城”,伍子胥担心开战后城内百姓粮草不济,于是他用糯米粉做成砖块埋在城墙下,并在自刎前将这件事告诉了贴身随从,后来,这些“糯米砖块”救了全城百姓,帮助他们度过了饥荒。人们为了表示对伍子胥的怀念,就在春节期间和亲朋好友分享年糕,当地至今还流传着“拆了相门城,救了姑苏人”的民谚。
蟹黄年糕 ©摄图网
其实,以稻米为基础制作的年糕,其食俗的形成自然和水稻的种植息息相关。“苏湖熟,天下足”,作为鱼米之乡的苏州,有着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这里种的水稻不仅面积大,而且品种多,还有很多名贵且优质的品种,唐代文学家陆龟蒙曾在《别墅怀归》中写道:“遥为晚花吟白菊,近炊香稻识红莲”,这里的“红莲”就是红莲稻。
苏州吴江区同里镇的稻田 ©苏州市吴江区农业农村局
苏州年糕,以糯米制成,主要有糖年糕和猪油年糕两大类,前者是甜口的,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桂花年糕,当软糯的年糕洒上盐渍好的桂花,绝对是精致细腻的江南风味。猪油年糕则是苏州年糕的特色,因为年糕中加入了猪油丁,所以在年糕的米香外,还能吃到猪油的咸香。用料天然的苏州年糕,和当地盛产的香蟹一起翻炒的蟹炒年糕,是无数苏州人心中最地道的家乡味道。
桂花年糕 ©摄图网
猪油年糕 ©京东
在粗犷质朴的西北,就连食物都带着粗砺的气质。这里的年糕,不似南方那经过磨揉捶打后细腻光滑的模样,因为没有经过舂打的步骤,而是直接将米粉一层一层撒到容器里蒸熟后“搋”(chuāi)成的,所以看上去稍欠精致,不过因为在“搋”的过程中,用手使劲地揉压,所以做出来的糕很有韧性。
©塞北乡村印迹
在西北,最常见的当属黄米年糕,它的主要食材是西北常见的农作物黍米,将脱壳后的黍米磨成黄米面,做成的年糕就叫黄糕。黄糕有两种,一种是素糕,里面没有裹入馅料,“搋”好后可以炖菜吃。一种是油炸糕,里面可以放上各种馅料,馅料不同,黄糕的模样也不同,圆圆的是豆沙糕,长长的是菜糕,三角形的是糖糕,新年期间,油炸糕是必不可少的美食。每当人们乔迁新居的时候,一定要在烟火气息环绕的新房里吃油炸糕,这寓意着今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炸油糕 ©太原道,孙子明摄
虽说吃饭应该细嚼慢咽,但黄糕却有些特立独行,因为嚼得次数越多,黄糕嚼得越烂,越不容易咽下去。由于人们常常囫囵吞枣般吃黄糕,且黄糕营养丰富,吞进肚子里没有那么好消化,非常耐饿,所以谚语中就有了“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二十里面条饿断腰”的说法。
“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人们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福,融入到年节时的美食中,年糕就诞生了。伴随着水稻种植历史发展起来的年糕,不仅在各地食俗的熏陶下,幻化出了不同的美味,还承载着人们“年胜一年”的心愿。又到了年关在即的时候,吃块糕祝自己年年高吧。
©成都商报
参考文献:
[1]孙志栋等,《中国年糕发展的历史演变浅析 》,《粮食与饲料工业》,2010年第11期。
[2]叶致远、李群,《苏式年糕历史及其食文化研究》,2016年第1期。
[3]《过年谈吃|慈城年糕,“打”不倒的江南好味道》,澎湃新闻,2021.02.17。
[4]太原道,《故乡风物丨塞北的美味黄糕》,腾讯内容开放平台,2022.08.20。
文丨Chen
百科编辑丨史丹彤、谢之航
图片编辑丨雪哥
封图丨摄图网
来源丨华夏风物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微信二维码
版权所有北京世研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30544号-1
Copyright ©2003-2019CRC Media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