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讯社专访林德兴先生
- 分类:行业新闻
- 作者:王承泽
- 来源:中国通讯社
- 发布时间:2020-05-27 13:25
- 访问量:
【概要描述】全国两会正如火如荼召开,各地代表及委员汇聚智慧献言建策,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委员、云南省政协委员林德兴先生接受全球华文媒体——“中国通讯社”专访,畅谈其行走云岭山区播撒爱心的慈善经历,以及雅仕维传媒集团的发展理念与行业期待,被“华人频道”等多家媒体转载,彰显民族企业家的家国情怀。
中国通讯社专访林德兴先生
【概要描述】全国两会正如火如荼召开,各地代表及委员汇聚智慧献言建策,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委员、云南省政协委员林德兴先生接受全球华文媒体——“中国通讯社”专访,畅谈其行走云岭山区播撒爱心的慈善经历,以及雅仕维传媒集团的发展理念与行业期待,被“华人频道”等多家媒体转载,彰显民族企业家的家国情怀。
- 分类:行业新闻
- 作者:王承泽
- 来源:中国通讯社
- 发布时间:2020-05-27 13:25
全国两会正如火如荼召开,各地代表及委员汇聚智慧献言建策,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委员、云南省政协委员林德兴先生接受全球华文媒体——“中国通讯社”专访,畅谈其行走云岭山区播撒爱心的慈善经历,以及雅仕维传媒集团的发展理念与行业期待,被“华人频道”等多家媒体转载,彰显民族企业家的家国情怀。
林德兴
雅仕维传媒集团创始人
主席兼执行董事
以下文章转载自:中国通讯社
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委员、云南省政协委员、云南海外联谊会副会长、香港澳门缅甸工商会(HKMMCCI)主席、香港特区政府行政上诉委员会委员、港区省级政协委员联谊会政制及内地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大湾区交通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基本法推广督导委员会委员、悉尼大学中国校友会的创办人及名誉会长、新南威尔士大学香港基金董事会之成员兼董事、澳大利亚会计师公会资深会员、文旅产业指数网专家、林君瑾慈善基金会创办人,并荣获香港董事学会主办的年度最佳董事大奖等重要荣誉。在户外广告行业拥有二十余年的从业经验,于1993年在香港创办雅仕维传媒集团。
Q:据了解,您在云南做公益已经十余年,可以给我们讲述一下您做公益慈善事业的初衷和期间经历的故事吗?对于公益事业的认知有什么变化吗?
A:家父曾是一名义务中医,怀着济世救人之心,每次出诊时,对危困者垫付药费已是常事,无论是白天黑夜、冰雪严冬或是烈日酷暑只要有病患需要,家父都义不容辞亲赴应诊。家父仅以“医者仁心”寥寥数语解释自己的行为。他辛苦一生,清贫一生,却受人尊敬一生,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收获了充实和快乐。我耳濡目染,“种善因、得善果”的理念深植心中。2003年,雅仕维传媒集团历经十年磨砺,已具备一定回馈社会的力量,将家父仁爱之心的行为延续下去已适逢其时。于是,以家父姓名命名的林君瑾慈善基金会应运而生。2004年,我的事业从云南起步,在云南山区看到孩子们因贫困失学而深感痛心,本能反应就是尽力帮助他们重返课堂。最初我不强求他们成材,只希望他们长大后对于社会和国家不要有危害。后来,看着他们一个个都不负所望,我更加期待他们能成为国家的栋梁。虽说基金会资助了他们,但这些孩子也让我们收获了最朴实的感动。
作为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基金会的一名董事,在年度例行董事会就资助课题进行审议时,惊觉众多董事会成员就超级电脑研究、新医疗技术研发等科技项目有惊人的热情;而就尚晓援教授提交的关爱儿童课题研究兴趣索然。这让我异常震惊,因为学术课题研究根本在于改善人类生存状况。尚教授的研究也给予了我诸多启发,仅仅依靠社会团体及爱心人士帮助困境儿童远远不够,需要国家体制进行托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困境儿童成长中的问题。所以我连续三次递交提案建议国家给予弱势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及更多社会关怀。我在“寻路——2016第六个中国困境儿童关注日高峰论坛”致辞中呼吁全社会通过爱心传递,关爱留守儿童,切切实实改善他们的生活。雅仕维传媒集团自2018年10月成为“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儿童福利与保护服务分会”副会长单位。在2019年7月10日从《关于进一步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得知50万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今后将获得由政府发放的基本生活补贴后非常感动。
林德兴先生在“寻路——2016
第六个中国困境儿童关注日高峰论坛”致辞
Q:您多年的公益活动生涯,让您感觉到最欣慰的有哪些?
A:多年的助学路,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过春夏秋冬;有苦也有乐;现在,孩子们开始自发用自己的柔弱之肩为祖国和社会贡献一份微薄之力。商海沉浮,只有和孩子们在一起,才能逐渐归于心理的平静,回归生活的本真。“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使我能在数十年间一如既往踏踏实实,积极稳健的发展传媒事业及慈善事业。
对孩子们进行长期的学习生活上的关爱,精神上的鼓励是林君瑾慈善基金会与其他社会公益组织最大的不同。
2019年8月5日,基金会往届受助的成员倡议发起的“爱心之家”成立,孩子们大部分已经走入工作岗位,表示在自己人生最孤独无助的时刻,基金会伸出了友爱及希望之手,有了继续前行的信心及动力,并开启了崭新的人生。他们希望能一起参与到力所能及的基金会公益项目中,如捐赠图书、义务支教等,让更多群体能感受温暖。爱心传递温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很高兴家父的善心和善举得以传递,也相信如果每个人都能奉献一份爱心,我们的祖国将更加幸福美好。
2019年8月林君瑾慈善基金会
爱心之家成立现场
Q:对于什么是慈善,您有什么样的概括?您上下求索,同时又征讨东西,那么,您对于慈善或者公益的认识,都经历了哪些过程?
A:慈善是感恩的一种外在表现,本质是传播爱的种子,传递爱的力量。我始终认为怀着一颗温暖、感恩的心是经营企业的前提,企业应该有除了钱之外的奋斗目标。基金会是我的另一项事业,虽然与那些体量巨大的企业相比,我们所做的还很少,但是传达温暖和善心是我始终会去坚持的。
十多年前基金会致力于保障山区贫困学生上学问题,以弥补国家援助的缺漏;近些年伴随国家教育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基金会开始致力于贫困儿童的心理培养。许多贫困儿童因为自身经历、成长环境等原因,变得非常敏感、自尊心强,与单单给这些孩子金钱相比,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与平等更为重要。
同时,由于孩子们受限于山区世界狭窄的视野,从2010年起,基金会每年举办夏令营活动,安排孩子们前往北京、深圳、香港等地开拓眼界,并通过与各行各业成功人士的交流,进一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择业观。
为了让山区学校的孩子们通过读书积极拓展视野和知识面,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激励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懂得感恩之心,基金会近年在多所学校捐助了“林君瑾图书馆”。
看着孩子们从敏感、自卑到自强、自尊、自爱,我很欣慰。
林德兴先生云南扶贫工作现场
2007年在云南助学留念
Q:有人说,“目前中国有90%的人并不了解慈善事业的真正含义。”请问,您觉得慈善事业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A:古语讲: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慈善的意义是传递爱收获爱。但是善不是因为它有意义才做,而是因为你做了,才让它有了意义。
但慈善不是施舍。基金会对孩子们的帮助是朋友间的互相帮助,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拉他们一把,如朋友一般和他们相处,给予他们正面的鼓励,让他们自信地走在成长的道路上。
Q:与云南结缘源于什么因素?是什么样的机遇让您爱上了云南?您在云南的事业又有什么样的定位呢?
A:扶贫是我在云南的另一份事业。云南景色秀美、民风淳朴。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年轻人的勤劳踏实、老人的朴实善良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质都让我觉得这是一片充满温暖和希望的沃土。
在雅仕维众多欣欣向荣的业务重镇之中,云南当之无愧是我们浓墨重彩的一笔。云南与东盟的缅甸、老挝、越南三国相连,在“一带一路”中高度定位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而雅仕维独家经营云南省全部15个机场、昆明地铁3号线、昆明(南窑)火车站的广告业务。不仅如此,我们亦在户外广告领域以外积极探索,例如携手世界知名的旅游零售巨头开发昆明机场的零售业务,将十多个国际大牌进驻昆明机场,大幅度提升了昆明机场商业零售的品质;雅仕维也将依托云南面向两亚辐射中心的定位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作出应有的贡献。
Q: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如何与户外广告更好地结合,从而激荡出更具吸引力、服务性的广告效果?雅仕维创新团队重点攻坚的方向有哪些?
A:目前线上红利逐步消失,获客成本高企。商家通过找到刚性需求,借助用户真实的线下体验及场景营销,来引爆线上。由于户外媒体能在短期内达到强势曝光的效果,新零售环境下,企业多采用线下做品牌,线上导流量的做法,线下场景和用户已成为各行业必争之地。
实现线下对线上的引流需要技术的支撑,在物联网环境下,每处户外媒体都可以成为线下入口。户外媒体与手机移动设备连接,更容易以低成本获取顾客,通过线下整合并诱发线上,发挥线下固定、高频的连接特性,引流线上,产生可预期重复的消费行为。户外媒体可以利用新无线技术,提供个性化营销、互动及信息推介等服务,向用户发送优惠券、红包及进店积分等。
雅仕维迅速捕捉数码户外广告的商机,成立集团创新及科技中心。我们近期携手Google及隶属世界最大营销传播集团WPP 之 GroupM 旗下的 Wavemaker,推出香港首个程序化购买的户外广告。为提升中国户外广告行业至国际一流水平,雅仕维收购了Radius Displays,这是一家享誉全球的户外广告工程企业。我们还在不断探索线下和在线、虚拟和现实的融合。
在后疫情时代,为能服务云南经济打好“绿色三张牌”,打通产业链堵点断点推进复工复产,雅仕维虽然是一家传统户外传媒公司,也正和全球好物推荐官薇娅(Viya)、云南省青年创业协会合作近期将在直播间内推广云南绿色食品,加上雅仕维前期已经引进策略股东蚂蚁金服,我们已具备整合供应链,并为网红孵化提供资金、平台、流量的基础,目前亦积极筹备进军“直播带货”电商市场。
正是依靠不断的进取和创新,我们才得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深圳地铁创意媒体(入藏中国广告博物馆)
Q:您曾经说,中国现代公益缺少传统基因,请问现代公益和传统慈善有什么样的关系?现代公益的内涵是什么?
A: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美德与慈善传统,但中国历史上真正纯民间非宗族性的公益活动并不发达。
现代慈善建立在社会统一制度基础上是由专门的慈善组织策划和实施的有组织、大规模的、规范性和经常性的社会事业。它包含一种普遍互助的价值观念,救助不是以个人恩赐的方式直接给予个人他人,而是通过社会公益组织间接地到达他人手上,而接受帮助则是现代社会中困难群体“应得”的基本权力。这种以慈善组织为中介,使捐赠与受赠分离的慈善捐赠,培育了人道主义的精神和人人平等的理念。现代慈善文化超越了施舍与恩赐的狭隘思想,凸显了尊重人的人本价值观和权利观。任何人在人格上无高低贵贱之分,都享有人的尊严,都是平等的。一切慈善行为均需要以尊重其权利、人格及尊严为前提,以满足其需要及发展为目的。
Q:哲人曾说,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当时您提出“空间管理”是基于什么样的情形下提出的,受到什么启发和触动?
A:户外广告也是一种商品,雅仕维一直秉持“工匠精神”经营自己的媒体。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但其实,“工匠”意味深远,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与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相连。这也是雅仕维的企业精神。
客户发布广告的初衷已经由期待受众认识自己品牌转化为让受众认可、钟情自己的品牌。而户外广告产品就是让受众喜爱上自己品牌的一种媒介。雅仕维的“工匠精神”就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认真、踏实、创新地赋予媒体生命及灵魂,让媒体与受众实现交流及互动,让受众真正认可媒体所承载的品牌。
Q:您理想中的户外广告发展模式应该是什么样的?
A:很期待业主、广告经营者、客户、受众在不断的冲突及磨合中,认真、踏实、创新地赋予户外媒体生命及灵魂。很庆幸,业主对商业广告经营的理念更加科学及理性,更重视广告的品质及经营者的能力。
Q:您觉得如何把中国人的善心激发出来,才能形成捐赠的传统和习惯?
A:罗曼罗兰说过“善,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种行为。”善行具有可传递性,可以教会我们何为道德,使善发扬光大。
首先是从自身做起,其次是鼓励大众从小事做起,通过实际和有效的行动感染到周围的人。涓涓细流,可汇集成江海。大的善举对大众而言可能并不容易,但举手之劳人人可以做到。所谓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只有善的行动才能产生善的效果和影响力。
Q:家庭对于您的成长有什么样的影响?您是如何看待家庭的?父亲在您的心目中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A:我的外祖父一生离开祖国故土,远下南洋,在其弥留之际叮嘱我的母亲:“国家会好,一定要回家看看”。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母亲怀着坚定的信仰跨越万水千山,不远万里将外祖父的灵柩带回了故乡汕头。外公的浓浓桑梓情,母亲的悠悠赤子心,家庭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在我的心中播种下了殷殷报国情。
家父是一名义务中医,怀着济世救人之心。每次义诊时,对危困者垫付药费已是常事,无论白天黑夜、冰雪严冬或是烈日酷暑只要有病患需要,父亲都义不容辞亲赴应诊。父亲仅以“医者仁心”寥寥数语解释自己的行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耳濡目染,“种善因、得善果”的理念深植心中。
Q:您曾告诫青年创业者:“切勿盲目跟风,邯郸学步,找准初创企业的定位与方向,探索能够脱颖而出的商业模式。”在现今国家发展趋势下,您认为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真正去实现创业?
A:创业其实需要很大勇气。你越有学历,就越多选择,走出这一步就越难。在考虑创业项目的时候,应该多方面考虑,并且进行细心的分析与研究,一旦决定创业方向之后,就要有破釜沉舟的态度和埋头苦干的精神。另外,创业很累,创业的失败率很高,要时刻准备好接受挫折和困难。
Q:您对在云南投资兴业有什么看法?您认为云南的营商政策如何?未来发展潜力如何?在中国企业走出去方面,您有什么样的观点?南亚、东南亚未来对于中国企业有什么样的发展机遇?
A:除了旅游,我觉得云南文化产业颇具优势,文化产业究竟能带来多大的辐射作用和产生怎样的助推动力,是用GDP这样的数字不可描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议政府出台鼓励成立文化投资基金的政策,这对云南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也很有意义。
云南“绿色三张牌”及“八大重点产业”已经为第一、第二产业定下方向,但要做到高增值也必须重视第三产业。云南作为中国沿边开放发展的新高地,第三产业的服务对象要着眼于超过全球总人口30%的两亚人口。我国与两亚经济体的差异性及互补性决定了双方存在无穷购买力及购买愿望,市场潜力巨大。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举世瞩目,各国青年心怀向往,云南可以将已有的数字经济成果转换为适用于当地的产品,不仅能造福两亚人民,还可以配合我国在第四次产业革命中争做国际标准制定者。
Q:在云南,您做了很多的公益事业。作为商人,您是如何看待的?怎么样才能做好公益事业?
A:做好自己的事业是做好公益事业的前提;我希望公益与国家的慈善机制相配合。
林德兴先生在林君瑾慈善基金会
“为爱•为梦想”夏令营现场
——中国通讯社记者:王承泽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微信二维码
版权所有北京世研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30544号-1
Copyright ©2003-2019CRC Media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