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中国黄河旅游发展指数报告
- 分类:文旅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9-06-02 09:42
- 访问量:
【概要描述】前言 被誉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从青海省发源,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九个省区,成为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最主要的发祥地,也是我国旅游文化资源最富集的旅游区。2017年,国家在“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提出打造“黄河华夏文明旅游带”,为具有世界性特色大河流域的黄河旅游打开了新局面。近年来沿黄河区域携手推动黄河沿线旅游合作,采取多种措施共同打造黄河金岸旅游项目和黄河旅游
2018 中国黄河旅游发展指数报告
【概要描述】前言 被誉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从青海省发源,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九个省区,成为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最主要的发祥地,也是我国旅游文化资源最富集的旅游区。2017年,国家在“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提出打造“黄河华夏文明旅游带”,为具有世界性特色大河流域的黄河旅游打开了新局面。近年来沿黄河区域携手推动黄河沿线旅游合作,采取多种措施共同打造黄河金岸旅游项目和黄河旅游
- 分类:文旅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9-06-02 09:42
前言
被誉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从青海省发源,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九个省区,成为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最主要的发祥地,也是我国旅游文化资源最富集的旅游区。2017年,国家在“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提出打造“黄河华夏文明旅游带”,为具有世界性特色大河流域的黄河旅游打开了新局面。近年来沿黄河区域携手推动黄河沿线旅游合作,采取多种措施共同打造黄河金岸旅游项目和黄河旅游系列产品,黄河旅游和黄河文化得到了全面推广。自2016年开启中国黄河旅游带建设合作以来,2017年首次召开了中国黄河旅游大会、建立了沿黄城市旅游产业联盟、举办了黄河旅游美景展,万里黄河沿线牵手合作,共同展现全域旅游好风光,黄河沿线的旅游合作全面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与此同时,中国黄河旅游也受到了海内外媒体和广大旅游者的关注,各大媒体纷纷报道转载黄河旅游的发展成果,黄河旅游的热度也在不断提升。但另一方面,由于黄河旅游沿线地区大多处在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的区域,旅游的软硬件条件与发达地区都还存在很大差距,营销传播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
本报告采用定量调查与定性调查相集合的方式,通过网络舆情监测、国内外在线调查、深度访问等形式,围绕黄河旅游的影响力、营销与传播效果以及品质旅游发展水平等问题开展调查与数据采集。以期为各地旅游管理部门制定黄河旅游发展规划,提升旅游营销和传播的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图1 舆情监测数据采集范围
第一部分 黄河旅游影响力指数
一、黄河旅游的国际影响力
黄河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最主要的发祥地。当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孕育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尼罗河孕育的古埃及文明、印度河孕育的古印度文明,都淹没在历史的巨轮中,黄河文明滋育出的东方神韵,却世代绵延,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陨落的大河文明。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黄河旅游也越来越受到海外游客的关注。以下主要基于中国旅游国际舆情年度调查的数据,对黄河旅游的国际影响力进行一下分析。
(一)中国旅游国际舆情年度调查
1.调查实施的背景
根据UNWTO公布的数据,2013年我国入境过夜游客接待量的全球排名已从第3降到第4位。 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拓展入境旅游市场提出,完善国家旅游宣传推广体系,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逐步实现国家旅游宣传促销专业化、市场化,加强国家旅游形象宣传等举措。
改变入境旅游下滑的局面,更好地传播中国国家旅游形象,必须加大对主要、新兴和潜在客源市场的系统研究,必须用专业化的方式去推进,必须以市场和数据去评估旅游国际宣传推广的效果。与此同时,以旅游为渠道的国家形象传播效果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更好地通过旅游渠道,把美丽中国的形象推向国际,需要“数据说话”和针对不同国家的“私人定制”式的传播策略研究,需要取得国外公众和市场对中国旅游形象、认识和需求的第一手数据,为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此,由中国旅游舆情智库与相关国际调查机构合作,从2014年开始,发起实施每年一次的中国旅游国际舆情调查。
2.调查概要
(1)调查方法
定量调查:面访或在线访问
(2)调查区域
23个国家和地区,覆盖90%以上的客源国。
图2 调查对象国家或地区
(3)样本量
一个国家和地区样本量在1000或以上,总计23000样本。
3.调查内容
第一部分为海外游客的出境游行为与意识的问题。如:最近5年内到海外旅行过的次数,去过哪些国家和地区,未来3年内想去哪里旅游,关于旅游消费信心指数等。
第二部分为海外游客来华旅游的行为与意识的问题。如:来中国旅游的主要目的、来中国旅游的方式、中国旅游时共去了哪些地区、在中国旅游的花费、在旅游的逗留时间、对中国旅游的满意度等。
第三部分为有关来中国旅游的意愿问题。如未来3年是否有来中国旅游的打算, 不愿来中国旅游的原因、对中国的喜爱度和印象等。
第四部分为有关 中国旅游目的地的认知与评价问题。如知道的中国主要城市、想去哪些城市旅游、知道的中国主要景区、想去哪些景区旅游、对中国的主要旅游线路感兴趣的程度、对中国旅游兴趣的内容等。
第五部分为对中国旅游国际传播效果的评价。如:获取有关中国旅游信息的途径、对中国各省区在海外的推广活动的接触程度与评价、对 “美丽中国”在海外的推广活动效果的评价、对中国旅游广告效果的评价。
(二)海外游客来华旅游的意识
从调查结果看,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去海外旅游的比例都非常高。5年内有过海外旅游经验的比例超过60%。
图3 过去5年内有过海外旅游经验的比例
对于来中国旅游的意愿,不同国家和地区差异很大,以日本为例,83.6%的人没有来过中国,有11%的人有来中国旅游的计划。
图4 日本民众来中国旅游意愿
据世界经济论坛多年发布的《旅行与旅游竞争力报告》(Travel and Tourism Competitiveness)显示,在近140个国家与地区中,中国大陆的世界排名为:2007年71位,2008年62位,2009年47位,2011年39位,2012年45位。即几年前,中国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但在近两年则出现明显下降。
在各种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中,中国大陆排名靠前的指标是“自然资源(15位)”与“文化资源(15位)”,排名靠后的指标是“旅游基础设施(101位)”、“环境可持续性(109位)”、“旅游亲和力(129)”和“(对入境游客)需要签证国家数量(130位)”,而制约大陆旅游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旅游监管架构(排名第71位)”、“旅游商业环境和基础设施(排名第63位)”,两大类项均处于世界中等水平。
总体来看,发展入境游方面,中国大陆虽然在接待量和收入上世界领先,但从质量上看,依然处于第二梯队,只能称之为发展中的旅游大国。距离成为旅游世界强国,未来的发展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三)黄河旅游:中国十大旅游品牌
从历年的调查结果看,在海外公众和游客心目中,中国形象的第一代表是万里长城,这一点一直没有变化;其次是天安门和故宫,因为打开电视,只要是中国相关的政治新闻,最多出现的是这些地方;第三是西安以及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的兵马俑。黄河旅游排在第6位,总体旅游意愿为28.8%,成为中国十大最具国际影响力旅游目的地品牌。
图5 海外游客最想去的中国旅游目的地
二、黄河旅游舆情热度指数
从舆情监测结果看,黄河旅游的舆情热度在2015年前一直停留在一个较低水平。2016年开始逐渐升温,2017年首届中国黄河旅游大会召开期间,舆情热度指数达到第一个高值,进入2018年,黄河旅游持续保持着一定的热度,8月份有开始达到新的高度。
图6 2014-2018年黄河旅游舆情热度指数
三、黄河旅游的区域热度
对于黄河旅游,各地的媒体和网友都给予了较大的关注,但总体来看,黄河旅游舆情热度较高的依次是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青海、内蒙古、宁夏等。即热度与空间区域有较大的关联。与黄河旅游带地空间距离近的地区,热度越高,距离越远,热度越低。
图7 黄河旅游区域热度
第二部分 黄河旅游传播指数
一、沿黄主要省区传播指数
沿黄河流域涉及到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地区,各地区在黄河旅游带规划的影响力,焕发出新的发展活力,成为各地旅游业转型升级、培育新业态的重要因素。
由于各地对黄河旅游带的重视及参与度的差异,在媒体传播中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整体来看,陕西、山西、宁夏、青海等地区的传播指数最高,山东、四川等地区相对较低。
图8 沿黄主要省区有关黄河旅游传播指数
在沿黄九个省区中,陕西省在黄河旅游的传播中投入力度最大。2017年8月28日,北起榆林府谷,南至华山脚下,长达828.5公里,贯通榆林、延安、韩城、渭南4市12县50多个景点景区的沿黄观光路正式开通,让新时期陕西大力推进的“四大旅游高地”建设全面走进公众视野——丝绸之路起点旅游走廊、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红色旅游系列景区、黄河旅游带,分别突出了以西安为中心辐射关中的丝绸之路关联文化;以秦岭自然生态资源为依托,联动陕南三市和秦岭南北的综合性休闲度假旅游业态;以延安为中心,串起铜川、咸阳、渭南等地红色景区和遗迹体验游、传统教育游;以黄河沿岸、民俗文化、风景廊道为线路,贯通陕西东北部城乡的多元化产业融合特色。“四大旅游高地”将构成陕西旅游新时期全业态优质发展的竞争力支撑。陕西省积极推动各省区联合宣传推广、互动促销,促进沿线旅游推广,充分利用各地优势资源,整合沿黄九省旅游景区资源,形成沿途特色线路产品。
流经山西省的黄河全长约1008公里,规划建设的黄河一号国家旅游专用公路全长约1225千米,北起忻州万家寨,南至运城西。该专用公路将打造成集母亲黄河、龙腾黄河、多彩黄河和生态黄河于一体的国家一级风景道,国内外知名的黄河文化观光、休闲廊道,串联景区和多种活动的特色线路旅游综合体。山西省计划通过构建“西口文化与黄河古堡休闲片区、黄河峡谷与红色文化旅游片区、吕梁山生态康养休闲度假片区、黄河湿地和古中国文化休闲片区”四大功能片区,到2020年使黄河板块的游客数量达到1.5亿人次。
甘肃省把黄河旅游产品作为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王牌旅游线路产品,重视与相邻沿黄省区的协作,进行资源互补,统一包装,共同塑造黄河旅游的品牌,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精品线路。在甘肃省旅发委指导下,经兰州市、白银市、甘南州、临夏州四市州政府共同商议,共同发起成立“甘肃省沿黄四市州旅游发展联盟”。沿黄四市州将完成统一的《自驾游地图》、《旅游攻略》、《旅游宣传推介片》、《旅游交通示意图》、宣传折页等旅游宣传品的编印、发行工作。
青海省重视发掘深层次黄河文化内涵,围绕青海省贵德县和循化县境内独特的清清黄河旅游资源,先后在该省贵德县深入打造“天下黄河贵德清”(贵德清清黄河)旅游品牌,致力于打造精品黄河旅游产品,塑造大美青海黄河旅游品牌。
宁夏以打造西部独具特色的国际旅游目的地的为目标,围绕黄河旅游带的战略部署,整合全区黄河旅游资源,打造出一系列赋予地方特色的黄河旅游产品,得到了市场的普遍认可。
四川省积极做好四川黄河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九曲黄河第一湾”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充分利用各种媒介积极推广“九曲黄河第一湾”品牌,将“九曲黄河第一湾”打造成中国黄河旅游品牌中一颗闪亮的明珠,成为四川旅游的又一块优势品牌。
内蒙古积极贯彻发展黄河旅游带的战略部署,参与九省区黄河联盟各项宣传推广活动,并进行产品研发建设。河南省的中原大黄河游已成为沿黄旅游线上的热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旅游者。山东省发挥“黄河入海”独特优势,把“黄河入海”打造成集观光、休闲、体验和涵盖历史、人文、兵学、商学特色的国内著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
二、沿黄主要城市传播指数
黄河流经九省区中,沿线大中小型城市超过60个。监测结果显示,沿黄河的旅游城市渭南韩城、延安、海南州贵德传播热度整体较高。综合计算各地的传播与发展指数来看,韩城作为首届中国黄河旅游大会的主办城市,也是沿黄城市旅游产业联盟秘书处常设机构总部所在城市,其传播指数最高。
图9 沿黄主要城市有关黄河旅游传播指数
渭南作为人文历史厚重、山水资源独特的旅游城市,多年来却面临华山“一枝独秀”、城市知名度不高、旅游产业规模较小、旅游业态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为此,渭南市委、市政府高端发力,党政主导,提出建设华夏山水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大战略,计划用5到10年时间,构建“一核一心四带十区”产业发展新格局。其中,“黄河风情旅游带”以潼关县、华阴市、大荔县、合阳县、韩城市为主体,开发以黄河精神为主题、以古关古渡、诗经沙苑文化为呼应的黄河华夏文明旅游带。
位于黄河岸边的韩城,拥有龙门、澽水河、司马迁祠等黄河代表景观。韩城旅游近两年逐渐发力,以先进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先后成立了55家国有公司,实现了融资方式多元化,全面打造“史记韩城•黄河特区”的城市品牌形象。
三、沿黄主要景区有关黄河旅游传播指数
在沿黄的主要旅游景区中,壶口瀑布、青海三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阿坝九曲黄河第一湾、内蒙古响沙湾、永靖黄河三峡、宁夏沙坡头、陕西乾坤湾景区、司马迁•国家文史公园、河南云台山、东营黄河入海口湿地公园等媒体关注度最高。
图10 沿黄主要景区有关黄河旅游传播指数
由炳灵峡、刘家峡、盐锅峡组成的黄河三峡风景名胜区是黄河名景、甘肃省18个大景区之一,被誉为“中国水电事业摇篮”的刘家峡水电站就坐落于此。黄河三峡景区内有30余处景点。其中炳灵寺石窟为世界文化遗产。
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东南缘的沙坡头,北接腾格里沙漠,南临黄河,是国家级沙漠生态自然保护区,集大漠、黄河、高山、绿洲为一体。
黄河旅游以水相连,一脉相承,沿线的每个景点都如镶嵌项链上的明珠。黄河旅游带的提出,就是通过理念与方法将这些明珠串联起来,形成整体黄河旅游的概念。沿线景区既要加强营销合作,也要寻求更多的互利互惠点,携手叫响黄河旅游品牌。
四、黄河旅游活动传播指数
(一)传播内容构成
通过对过去一年有关黄河旅游传播内容的综合分析,其内容构成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首先,中国黄河旅游大会与黄河旅游联盟活动占比最高,为总传播量的35.8%;其次是各级旅游部门组织的博览会与节庆活动,为28.6%;三是黄河沿线旅游景区介绍,为17.4%;四是旅游管理部门的工作,为11.3%,其它类占7%;
图11 黄河旅游活动传播内容构成
(二)首届中国黄河旅游大会传播效果评价
首届中国黄河旅游大会暨“黄河旅游带”建设推进会于2017年9月25日—27日在韩城召开,大会邀请了沿黄城市、沿黄景区、旅游、文化、金融、体育、健康等相关企业参会。会议期间举办了陕西“黄河旅游带”建设推进会、“黄河旅游带”专场推介会、陕西黄河旅游带美景展、“构建沿黄城市旅游产业联盟打造黄河旅游新高地”大讲堂等一系列重大活动。
中国旅游舆情智库的监测显示,活动期间的媒体传播共计19183条,其中网络媒体1093条,人民网、中国网、中华网、国家旅游局网、国家旅游地理网、中国旅游新闻网、搜狐网、新浪网、网易网、腾讯网、今日头条网、东方网、青海新闻网、中国西藏网、齐鲁网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互联网媒体对大会进行了报道。
此外还有微博16742条,微信851条,论坛273条,平面媒体85条,其它(包括视频、博客等)139条。活动受到了中青山西、山西交通广播、记录陕西、渭南新闻网、新浪陕西渭南频道等加V微博用户的关注。
图12 活动期间报道数量的推移
此后,各种转载、转帖,最后总计超过百万条,覆盖受众过亿。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一定的影响,全国给的媒体和网友都给予了较大的关注。总体来看,与举办地空间距离近的地区,热度越高,距离越远,热度越低。
数据显示,与此次活动直接相关的陕西韩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山东省东营市、西宁、吕梁、聊城、孟州、运城、忻州、泰安、酒泉、三门峡、巴彦淖尔、济源、渭南、延安、榆林等城市或地区对活动的关注热度整体较高。
图13 不同地区对首届中国黄河旅游大会关注度
(三)“中国黄河最美景观”评选活动的传播
2017年“中国黄河最美景观”评选由首届中国黄河旅游大会和西北旅游协作区秘书处共同组织,通过网民推介、网络投票进行,获得了国内外旅游市场的广泛关注。入选“中国黄河最美景观”景区包括青海三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阿坝九曲黄河第一湾、内蒙古响沙湾、永靖黄河三峡、宁夏沙坡头、壶口瀑布、陕西乾坤湾景区、司马迁祠·国家文史公园、河南云台山、东营黄河入海口湿地公园,共计10个。
该项活动在人民网、中国新闻网、新浪网、搜狐网、网易网、凤凰网、黄河新闻网等网络媒体中被转载报道315篇,微信256条,微博2751条,论坛及其它347条。
图14 “中国黄河最美景观”评选活动在不同媒体的传播量
第三部分 黄河品质旅游发展指数
一、品质旅游发展指数评价方法
(一)研究背景
按照国际发展规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旅游就会进入大众化、日常性普遍消费阶段。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和消费观念的逐渐变化,人们的出游消费愿望不断增强,旅游逐渐从过去少数人的“稀少消费”变成多数人的“日常消费”。
中国社会科学院舆情实验室的数据显示,过去几年间,国内旅游人次一直以每年超过15%以上的速度增长。2017年,城市居民人均年度出游次数超过4次。有超过65%的居民认为现在是旅游的好时机,并有定期出游计划。与此同时,随着旅游休闲意识的逐渐增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以及对公民出境旅游限制的逐步放松,越来越多的国人走出国门,出境游成为了中产阶层和富裕阶层的一种常态休闲生活。2014年,出境游首次突破1亿人次大关,并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综合这些要素来看,中国已开始全面进入大众旅游时代。
随着旅游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中国游客的消费行为与意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中国旅游大数据智库的统计数据来看,尽管以游览观光作为主要旅游目的的游客依然接近半数,比例最高,但总体来看,处于逐年下降的趋势。与之相比,休闲度假型游客的比例则逐年上升。特别是在城市游客中,休闲度假型游客已接近半数。此外,商务旅游、特指旅游,如健康医疗、游学、探险、极限运动、邮轮/极地等也在悄然兴起,快速增长。
但旅游业的发展远不能适应旅游新时代的需求,存在市场秩序混乱、基础设施落后、旅游环境欠佳、服务品质不高等问题。因此,旅游业的中心任务是“从高速旅游增长阶段转向优质旅游发展阶段”。品质旅游是优质旅游的核心体现。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通过品质提升,不断满足新时代人民的旅游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增强人民在旅游中的获得感、幸福感。
(二)指数构成
品质旅游评价指数是对各个旅游目的地旅游综合实力与质量的全面评价。评价指标主要由6个方面构成,包括:旅游资源、旅游管理、旅游环境、旅游产品、旅游秩序、旅游传播等。
图15 品质旅游评价指标构成
一、沿黄省份品质旅游发展指数
通过对沿黄9省品质旅游发展指数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看,四川省得分最高,其次是山东省。接下来是陕西、河南、山西。青海省居第5位。
图16 沿黄省份品质旅游发展指数
三、青海省品质旅游之道
按照品质旅游评价指标体系对青海省品质旅游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可以看出,青海省品质旅游得分最高的是旅游资源和旅游管理;得分较低的是旅游产品的丰富程度和旅游接待的软硬件条件与环境。
图17 青海省品质旅游发展水平各项得分
(一)旅游资源
青海历史悠久,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前景广阔、潜力很大。青海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地处世界第三极,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现有三江源、青海湖、昆仑山、塔尔寺等世界级旅游资源11处,有唐蕃古道、日月山、孟达天池、马场垣遗址、“外星人遗址”热贡艺术等国家级旅游资源52处,共有3家5A级景区、24家4A级景区,国家A级旅游景区共计108家,星级饭店339家,旅行社308家,乡村旅游接待点3111家。
过去几年,青海旅游业一直保持较高增长速度。过去6年,旅游人数实现翻番,旅游收入增加两倍。
图18 2012-2017年青海省旅游人数统计
图19 2012—2017年青海省旅游收入统计
(二)旅游管理
近年来,青海旅游业坚定不移走“全域旅游”、“全季旅游”、“全时旅游”发展之路,积极适应“大众旅游时代”面临的新形式、新变化、新特点,构架出旅游发展全新格局。乡村旅游、农牧旅游、商务旅游、研学旅游、养老旅游、健康旅游、休闲度假、文化旅游等成为青海省旅游投资、旅游消费的新热点、新亮点,为青海省旅游转型升级、提高旅游品质增添了新动力、新载体 “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黄河旅游产业带建设”等战略给青海省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对青海省旅游景点建设、旅游企业走出去、国际游客走进来带来积极的促进、推动作用。旅游业正加速成长为全省战略性支柱产业。
图20 青海旅游业贡献率
表1 青海旅游发展目标
(三)旅游传播
青海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创新思路,开展多样化的宣传活动。加强与境外知名网站、旅游杂志报刊等合作将大美青海推向世界。同时,在全国主要一线城市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投放大美青海形象宣传广告,在25个省市的77个城市开展了宣传推广活动,进一步提升了青海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尤其是加强与沿黄旅游带省份的旅游合作,青海旅游业在相关省份的知名度正在迅速提升。
图21 青海旅游关注热度区域分布
(四)旅游市场秩序
青海省从战略层面全力推动新时代旅游高质量发展,强化全省旅游工作统筹协调,推动省旅游发展工作制度化、具体化、常态化,形成多方联动、上下协调、政出一门的工作机制。持续开展市场整治专项行动,采取“零容忍”措施,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倡导和推动行业自律、诚信经营、文明旅游,为广大海内外游客创造安全、文明、有序的旅游环境。游客对青海省旅游各要素的满意度均比较高。
制约青海旅游发展的主要是软硬件条件和旅游产品的丰富程度。青海旅游有海拔高、气候差、人才缺、精品少、配套弱、链条短的短板。迫切需要解决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体系不完善、管理不到位、使用不规范等问题。通过构建畅达便捷的交通网络,努力解决“断头路”和“最后一公里”交通瓶颈,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旅游服务,让更多人感受到旅游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四、青海省各地区品质旅游发展指数
按照品质旅游评价指标体系对青海省各个地级市、自治州品质旅游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可以看出,西宁市综合得分最高,其次是玉树州,海南州居第三位。
图22 青海省各地区品质旅游发展指数
第四部分 总结
一、中国黄河旅游带的概念从2010年左右在媒体逐渐被提及,从2015年开始,沿黄旅游带逐步走向成熟,逐渐形成了区域协同发展的模式,从2017年首届中国黄河旅游大会暨沿黄城市旅游产业联盟成立仪式的举行,标志着中国黄河旅游产业迈开了城市联合、产业协作、全线携手新征程,沿黄城市全面携手合作,“黄河旅游带”的概念逐渐被国内乃至国际社会所认可。
在大众旅游与全域旅游时代,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追捧,但黄河旅游带涉及的地域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在国内是少有的,并且很多合作都在业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沿黄城市旅游产业联盟和沿黄旅游产业发展基金的设立,通过了《联盟章程》、《联盟宣言》和《联盟行动计划》,对沿黄河旅游产业业的发展产生了加速和催化作用。
二、黄河旅游的发展在各界尤其是媒体界的认可度越来越高。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中新网、央广网、央视网、国家旅游局网、国家旅游地理网、中国旅游新闻网、搜狐网、新浪网、网易网、腾讯网、凤凰网、今日头条网、东方网、青海新闻网、中国西藏网、齐鲁网、黄河新闻网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互联网媒体对黄河旅游持续跟踪传播报道,与此同时,沿黄河旅游带的城市、景区等在黄河旅游的影响下,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各地积极部署实施沿黄旅游发展战略,培育旅游经济新业态,极大地增强当地的旅游活力,成为当地改善民生、发展地方经济的新推手。
三、大黄河旅游涉及的地理范围广,与诸多城市和地区、景区景点、旅游企业以及其它涉旅单位都密切相关,在各项统筹规划已经制定的情况下,各地如何步调一致、协同推进、具体落实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舆情监测结果显示,与黄河旅游的发展认知主要还是集中在各地政府层面、旅游行业内。普通网友以及老百姓对此认知度相对较低,这也表明,相关战略在推进部署的过程中,还需要凝聚各界共识,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建设一批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成果,进一步提升让大黄河旅游在民间的认知和影响。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新媒体与大数据联盟
清博大数据
电话:136 6193 7953

微信二维码
版权所有北京世研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57290号-5
Copyright ©2003-2019CRC Media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二分